您好,歡迎進入上海瑞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網站!
        一鍵分享網站到: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技術文章 >>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的開發與應用
        瀏覽次數:1787發布日期:2022-12-28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是模擬人或動物的胃腸道及其生理環境的裝置,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模擬食物營養成分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功能性食品的功效性評估、口服藥物制劑的體內溶出度預測、嬰幼兒奶粉配方優化等領域。


        常言道:“民以食為天”。吃飯看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其中卻蘊含著許多知識和學問。近年來由于膳食的不平衡和營養過剩導致的肥胖癥、高脂血癥、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現代“富貴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以糖尿病為例,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總數預計到2045年將達到1.98億,平均每10個人中將至少有1個人是糖尿病患者。因此,從食品工程的角度來看,未來食品產業發展的重點是既要滿足人們對于食品色、香、味、形的良好感官需求,更要滿足人們在食品的消化與吸收中對營養與健康的需求。


        食品在體內的加工過程(即消化與吸收)是決定食品的營養和功效的關鍵。因此,研究食品在胃腸道內的消化與吸收過程對深入理解膳食與健康之間的關系、指導新型功能(健康)食品的設計和開發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樣,深入研究固體口服藥物制劑在體內胃腸道的消化、溶出、釋放和吸收過程也十分重要,因為這是評價其臨床療效的關鍵,也是仿制藥和創新藥研發鏈中不可少的環節。


        如何研究食品和口服藥物制劑在體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呢?一般情況下,在人或動物體內進行試驗尤為理想。然而,由于胃腸道的結構與功能復雜,生物個體間的差異大,導致動物或人體試驗在技術上的可行性、結果的可重復性、經濟和時間成本、倫理等方面受到了極大的限制。此外,通過體內試驗只能得到籠統的結果,在理解食品和藥物在胃腸道中詳細的消化和吸收過程和機理時,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胃腸道消化和吸收的一般過程


        胃腸道(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是營養物質和藥物消化、轉運、吸收、代謝和排泄的場所。


        與組成和結構較為單一的口服藥物制劑相比,食物在胃腸道內的消化和吸收過程相對復雜得多。食物中的營養素除了水、無機鹽和某些維生素可以直接被腸道上皮細胞吸收之外,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組分必須在消化道內被分解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之后,才能被人體吸收。例如,固體食物被人體攝入后,首先需要經過口腔牙齒的機械咀嚼,將塊狀食物切割、壓碎和研磨成較小的顆粒,再經過舌頭的攪拌和唾液的潤滑作用形成可被吞咽的食團,最后通過食道的蠕動輸送到胃繼續進行消化。


        胃的近端(頭區,主要包括胃底和胃體)具有儲存未消化食物的功能,并負責液體食物的排空;胃的遠端(尾區,由胃竇和幽門構成)相當于研磨機和混合器,在蠕動的胃壁機械摩擦擠壓以及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將大顆粒研磨成小顆粒。此外,幽門竇處的幽門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對固體食物顆粒的胃排空過程形成“篩分效應”,即低黏度的液體和粒徑小于1~2毫米的固體小顆粒會從幽門排空至十二指腸,而對于粒徑大于2 毫米的固體顆粒和高黏度的食物成分則保留在胃腔。


        消化是機體通過消化管的運動和消化腺分泌物的酶解作用,將大塊的、分子結構復雜的食物,分解為能被吸收的、分子結構簡單的小分子化學物質的過程。消化作用有利于營養物質通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即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從而為機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小腸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酸性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后,首先被小腸細胞分泌的碳酸氫鹽中和至中性,隨后在胰液、膽汁和小腸液的化學性水解和小腸運動的物理混合作用下完成最終的消化過程。不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大同小異。淀粉和蛋白質分別分解成單糖(葡萄糖)和氨基酸或小分子肽之后,以主動轉運的方式被小腸(主要是空腸)上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液循環;脂肪的吸收過程更為復雜,它首先要被膽汁中的膽酸鹽、卵磷脂等乳化成極細的微滴,然后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將甘油三酯分解為甘油與脂肪酸,而脂肪酸再一次與膽酸鹽、膽固醇結合成水溶性的微膠粒才能被小腸長皮細胞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不能被小腸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殘渣進入大腸,在結腸微生物群的作用下進一步發酵和降解,其中的一部分水分、電解質被大腸黏膜吸收后形成糞便。


        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及主要生理功能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


        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是對人體或動物的消化道及其消化環境、消化道內的流體動態行為等進行模擬的裝置。與體內試驗相比,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作為一種高效的食品(醫藥)配方(處方)和加工工藝篩選工具,不僅能部分替代體內活體試驗,減少動物犧牲的數量,避免倫理限制,而且可以縮短試驗周期、節約成本、提高結果重復性。此外,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可以在時間和空間的任意尺度上,實現對食物與藥物的混合、崩解、釋放、排空、轉運、吸收等動態過程的監測。這對于深刻理解食品與藥物在體內的加工過程極為重要。


        目前,國內外學者已報道了多種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從結構和仿生程度上,這些模型可分為靜態模型和動態模型兩類。體外模型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營養學、功能性活性組分代謝、藥物釋放動力學、益生菌及益生元、食品毒理學、動物營養及飼料等多個研究領域。


        靜態模型


        靜態模型是目前使用廣泛的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其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操作簡便,主要用于研究單一食品組分(如分離的淀粉、蛋白質等)或簡單食品在模擬消化環境中的消化率和營養活性成分的釋放行為。


        常見的靜態模型是由若干個試管、燒杯或錐形瓶等容器組成,用以模擬胃、小腸及大腸。在大部分的靜態模型中,研究人員只是簡單地將均勻分散的食物和模擬胃液充分混合后,置于37℃水浴中攪拌或振蕩1~3小時以模擬胃的消化過程,然后用堿性緩沖液將其pH調至7左右,再與模擬腸液混合2~3小時以模擬小腸的消化過程。


        不同的靜態模型對于消化參數,如消化酶濃度、食物與消化酶的比例、pH等的選擇各異,因而不利于不同試驗的結果對比。因此,國際食品消化聯盟于2014年提出了標準化的靜態模型,自提出以來廣泛引用。該模型以胃腸道相關生理學參數(離子強度、pH、酶濃度、消化時間等)為依據,提出了制備模擬唾液、胃液和小腸液的標準方法,并針對特定食物樣品提供了詳細的操作規程和提示。


        標準化體外靜態模型的制備流程


        動態模型


        靜態模型雖然簡單、廉價,但無法重現消化道的形態和蠕動收縮、pH的動態調節、消化液的連續分泌、流體動力學以及消化物的胃排空等動態過程。因此,建立具有胃和腸道生理形態特征、胃壁和腸壁可運動、消化液連續分泌和食物排空等更為復雜、更接近真實體內環境的動態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是體外消化和吸收過程的研究重點與關鍵。


        基于模型的結構和組成,動態模型可分為單腔室模型(只模擬胃)和多腔室模型(同時模擬胃和腸)。代表性的單腔室模型包括動態胃模型(dynamic gastric model, DGM)、人胃模擬器(human gastric simulator, HGS)等。多腔室模型結構更為復雜,包括TNO胃腸道模型(TNO gastro-intestinal model, TIM-1)、人工胃—十二指腸模型(artificial stomach-duodenum, ASD)、胃腸模擬器(gastrointestinal simulator, GIS)等。在這些模型中,TIM-1被認為是接近人體胃腸道的體外模型,已實現商業化,目前已被廣泛用于食品營養學、益生菌、生物醫藥、環境毒理學等多個領域。


        通過對比分析發現,目前絕大部分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不具備真實的胃或腸道的形態和生理結構特征(大小、胃內壁褶皺等),因此無法重現食物在受到胃的形態和結構及胃壁蠕動收縮作用而呈現的特殊分布和排空規律,從而導致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中的食物的消化過程與實際體內消化過程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相繼開發了幾種與人體胃部形狀近似的體外胃腸道模型,包括體外機械胃系統(in vitro mechanical gastric system, IMGS)、胃仿真模型(gastric simulation model, GSM)等。目前已報道的大多數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主要用于研究食品的消化和吸收特性,只有少數模型,如DGM、TIM-1、ASD和GIS等可應用于藥物測試領域。


        盡管動態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的開發和應用已受到了廣泛關注,但與真實的胃腸道系統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合適的胃排空速率是保證營養或活性物質在胃腸道內實現*佳釋放和吸收的必要條件。而在諸多體外模型中,胃排空及消化物或溶解液在不同腔室之間的轉運大多被動地由蠕動泵控制,排空或轉運速率需要提前進行人為設定。而這種被動排空和轉運方式與體內的主動、自然排空和轉運行為有較大區別,可能會影響小腸后續的吸收和轉運。因此,如何以自然的排空方式精確地模擬食物在體內的胃排空過程,是當前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設計和開發過程中面臨的挑戰之一。


        2004年,筆者提出了“仿生化工”和“準真實體外模擬消化與吸收系統”概念,即一個理想的體外仿生消化系統不僅需從器官運動及生化環境上實現仿生,還應當在形態上接近真實的消化道,才能重現與體內消化過程高度相似的體外過程。因此,在遵循形態解剖學仿生原理的基礎上,筆者團隊先后開發了一系列集胃腸道形態解剖學、生化環境、蠕動仿生于一體的體外動態仿生動物(大鼠)和人胃腸道消化系統。


        體外動態仿生人胃腸道模型DHSI-Ⅳ


        其中,第4代動態仿生人胃腸道系統(dynamic human stomach-intestine, DHSI-Ⅳ)較為完整地模擬了整個胃腸道,包括食管、胃、小腸和大腸硅膠模型及其相應的機電驅動裝置。胃模型更以真實人胃標本為模具進行翻模并借助3D打印技術輔助制作而成,其大小、形狀及內部褶皺細節與真實人胃一致。DHSI-Ⅳ不依賴外加動力裝置(如蠕動泵),僅在滾輪系統產生的模擬胃蠕動及幽門閥的篩分作用下,模擬了米飯、牛肉、奶酪等食物在體外的胃排空過程,其獲得的排空曲線與體內試驗保持一致。目前,DHSI-Ⅳ已形成商業化產品,被廣泛應用于預測食品消化過程中物理化學變化、營養物質的生物利用率、嬰幼兒和老年人乳品營養功效評價、益生菌胃腸道存活率、口服藥物胃腸道緩釋研究等多個領域。


        除了針對人的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筆者團隊還開發了針對老鼠、豬、狗、貓的體外模型,應用于動物營養和飼料領域。此外,還設計和搭建了基于仿生學的柔性小腸反應器系統,證明其在處理高黏度物料時的優勢。


        展 望


        近10年來,國內外學者開發并優化了多種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其中,靜態體外模型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容易標準化,但過于簡化了胃腸道的蠕動、轉運和流體力學行為等;動態模型的結構復雜,能更準確地預測食品或口服藥物在胃腸道內的結構變化和消化吸收特性。但到目前為止,還沒能且真實地模擬胃腸道內極其復雜的消化吸收環境和動態特征,尤其是體內消化吸收過程所涉及的激素和神經控制、反饋機制、黏膜細胞活動等。因此,距離食品和藥物研究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今后可對體外仿生胃腸道動態模型進行如下設計和優化:一是集成消化、吸收及發酵系統,構建口腔、胃、小腸及大腸一體化的動態仿生胃腸道模型;二是耦合體外消化與計算機仿真吸收與代謝模型,建立體外與體內相關性,提高體外胃腸道模型的應用價值;三是植入高通量快速檢測設備,對關鍵消化和吸收產物的結構和組成進行實時檢測和分析,提高測試效率;四是開發新型的智能高分子材料,結合3D打印技術,制備標準化的、透明的、生物相容性強的仿生胃腸道器官模型;五是構建適合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嬰幼兒、糖尿病人等)的體外仿生胃腸道模型,為精準營養和個性化治療提供指導。


        搭建一套可以真實還原人胃腸道的形態、結構、運動、消化、吸收和代謝特征的體外動態胃腸道模型是一項“宏大的工程”,涉及生理、醫學、生物、食品、機電、物理、材料等相關學科。既要盡可能模擬真實胃腸道的運動、解剖結構、生化環境、生物相關性等,也要權衡模型的簡便易行性和經濟性。因此,研究者應該根據具體目標,把握研究重點,并結合不同體外模型的特點和適用性,選擇適合的體外胃腸道模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清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男男 |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韩国理伦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剧情国产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污WWW一区二区三区| 国偷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久|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国产天堂一区二区综合| 女人和拘做受全程看视频日本综合a一区二区视频 | 中文字幕乱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高清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88|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直播 |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福利国产在线观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片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欧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DV|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一区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18禁|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密柚|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三区二区一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 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